甲骨、苇编、铅火,演绎中华文字之三大跨越;
国史、方志、家谱,支撑华夏文明之三大支柱。
纵观中华文库,典籍浩如烟海,谱牒多若繁星。为何前人如此重视谱事?为何各姓氏竟相事之?吾思之:水无源,则无江河之浩淼壮阔;人无祖,则无族群之繁衍昌盛。泱泱中华,族群繁茂,诸姓乐为谱事,或首创全国通谱,或跨省联修总谱,沸沸扬扬,蔚成大观。而我王氏家族,遍布华疆,家大人众,瓜瓞绵绵。其历史悠久,其名望显赫,其人才济济,岂敢自甘后人。旧时或因人众,或因地遥,或因时久,或因史断,一门之中,尊卑难分,四海之内,亲疏莫辨。长此以往,伦理紊乱,族谱疏远。今逢盛世,物阜民丰,广大宗亲振臂高呼,倡修全省总谱。于是乎,吾等受命,领修《湖北王氏通谱》势在必行,因此,《湖北王氏通谱》断然不可不修。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属华中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湖北乃西周时期楚国的版图,俗称荆楚大地。观荆山楚水而茫茫,阅人文之史而悠悠。湖北王氏风鸣楚天,惜无通谱以文统辑,叹袂领衔藉族归宗。喜中华王氏有总会,湖北王氏有专班,历经五年之筹备,聚各方之资源,启通谱之编纂,含辛茹苦,伏案疾书,于辛丑年初夏完稿,《湖北王氏通谱》已锓梓面,以广其传,可喜可贺!此谱至成,得于广大宗人通情达理,深明大义,众口一词,云合响应,群策群力,共襄盛举,开创了谱牒史上之先河!
《湖北王氏通谱》之创修,承袭各地谱书之精华,借鉴他姓谱籍之优点,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独辟蹊径,自成体系。旨在突出王氏特点,张扬王氏个性。让读者悦目赏心,一册在手,美不胜收。
《湖北王氏通谱》之创修,传承了中华王氏文化,凝聚了广大王氏宗亲,增强了王氏亲情,了解了湖北王氏的来龙去脉、分布地区、生存繁衍、目前现状等。既是湖北王氏的综合史料,也是王氏的工具书。
在湖北王氏的历史中,有为和亲远嫁匈奴者;有户部尚书、户部侍郎者;有皇帝的老师者;有御史中丞者;有著名文学家、诗人也;有大将军者;有中大夫者;有知州、知府、知县者;有著书立说者;有设坛讲学者;有秘阁校正者;有状元、榜眼、秀才者;有国子监、贡生者;有为历代战乱捐躯者;有兴办实业,以民为天,造福百姓,政绩卓著,为政清廉者;有为坚守贞节被朝廷树碑立坊者;有为抚养遗孤被家族颂扬者;有为尽孝,克尽子职者;有为共和国的建立英勇牺牲者……
《湖北王氏通谱》分文化卷和世系卷两卷。翻阅《湖北王氏通谱》,我看到了先祖们为了生存,在黄土地上勤耕劳作的情景,为了生存,为了躲避战乱,扶老携幼含泪告别故里,告别生他们养他们的黄地热土和长眠在九泉之下的祖祖辈辈,告别居住过的贫困山村和父老,徒步踏上了路漫漫的艰难征程,过黄河,渡长江,走沙滩,穿丛林,宿野外……走呀,走呀,不知磨破了多少鞋,磨破了多少血泡,磨出了多少硬茧,一路上的病魔和饥饿又使多少王氏先祖先后倒下,一路上的风餐露宿和兵匪的抢劫又使多少王氏先祖走失和逃散。在历代迁徙过程中,不少王氏先辈随着一次次的逃难、迁徙、落叶归根在长江两岸。他们有的以一道皇令易地做官,客居荆楚;有的来楚经商,世居汉江;有的因种种原因,将荆楚变故乡,世代袭居,子孙繁衍。无论他(她)们从何地迁徙而来,他们在湖北18.5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同其他的姓氏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环境斗,围湖造田,开山种地,筑堤筑坝,兴修水利,筑巢引凤,群英荟萃,改造大自然,建设新家园。荆楚大地蓬荜生辉,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纵览谱事,感慨良多。族人之热情,感人以肺腑;捐资解困难,授人以力量;尊长之垂范,催人以奋进;同仁之努力,成事以神奇。
谱事告竣,全赖宗亲鼎力支持;欢庆之余,毋忘族贤深情厚谊。祝愿湖北王氏学而优,官而廉,商而富,农而丰,老而康,少而发,父而慈,子而孝,媳而贤,悠福悠禄,万世昌隆。笔者不才,聊以塞责,瘳廖数语,且以为序。
中华文化促进会王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湖北站站长 王义林
公元二O二一年五月十八日于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