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齐聚万寿岩,点亮远古文化
今天,万众期待的“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四季行”——三元万寿岩穴营暨三元民俗荟活动重磅来袭!活动场内彩旗招展、人山人海,充满着浓浓的民俗文化氛围,短短几小时,活动照片霸屏了各路朋友圈,点燃了整个冬季。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林湫、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廖荣华、三元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秀文、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李文敢、三元区政府副区长范丽琴、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主任李顺亮等领导均出席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由副区长范丽琴为大家致辞,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献上了美好祝愿。而后,通过点亮水晶球,寓意着打开了一扇文化传播的窗口,宣告着本次活动正式开始。
支持单位: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三元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三明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三元区文体和旅游局、三元区岩前镇人民政府
新浪福建
协办单位:三明品牌景区营销中心、三明市旅游协会、各县(市、区)文体和旅游局
2、重温古文明,传承历史沉淀
活动现场通过万寿开源、三元开泰、闽王开闽三场情景剧,重现万年前的历史画面,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来宾们都能够在这个文旅小镇里听见历史、看见历史、感受历史。
一场万寿开源——原始舞。一群身着原始服装的舞者仿佛带大家乘坐着时光机回到了18.5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舞蹈中融入了远古时期他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捕鱼、打磨石器等片段,带着大家身临其境,宛如穿梭回万年以前。万寿岩遗址承载着一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嘱托,这场寻源之旅,告诉了世人,在发展中也要不忘寻找一份保护的初心。
一曲三元开泰——龙船调。现场上演了一段三元本地方言歌舞,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方言更是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小喇叭”,这段龙船调,舞出的是三元人民的骄傲,更是对这段历史文化的自豪!
听,这是一段段历史回声!
一场闽王开闽——闽王鼓、战旗。随着起伏的鼓声,击出的是每个人深藏心中的那份文化传承的决心,一面面旗帜在舞台上迎风舞动。不仅万寿岩作为远古人类的家园,岩前也被开闽王后裔宗亲尊为“开闽第一站”,在福建历史上可谓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传奇一笔。
研学万寿岩,福地送先贤。现场一群学生展现了一段闽王颂典,随之众人一齐祭拜闽王,传承闽王精神。闽王民俗文化活动在八闽大地均有传承,在感谢闽王开闽之功的同时,我们亦要感恩党和政府的兴闽之策,歌颂新时代给我们的发展机遇!
鼓声开路,九大姓氏(王、邓、萧、陈、吕、李、罗、黄、吴)的入闽后裔宗亲正身着传统服饰,手举姓氏旗,前方由一面闽旗、王旗带头,紧随3名士兵手举龙旗,正进行着“非遗踩街”,表演融入了相传与汉代的板凳龙,一张张板凳在他们手上仿佛变了个模样,从万寿岩至岩前中学一路下来,活灵活现,宛如一条祥龙降临小镇。
你们闻到了吗,这是“岩食荟”小吃在向你的胃招手呢!虽然小吃长廊藏匿在万寿岩的提子园内,但奈何不了游客们一眼就锁定它的能力。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同样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在这里,数十位三元传统小吃制作者展示着近20种不同风味的特色小吃,蒸煮煎炸应有尽有!糍粑、煎饼、万寿袋、油饼等等,总有一样能征服你的味蕾!如若没来现场的你们,那就只能一饱眼福啦!
岩食荟一条街带您吃遍本地特色美食,不同的摊位足以锁住每个不同的胃,现场游客均满载而归。岩食荟不仅为脱贫工作献出一份了力量,更成为了当地饮食文化传播的助推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孩子们纷纷正衣冠、学礼仪,前来领取这份十岁的成长礼,我们也邀请到了原陈景润小学校长邓衍淼先生为同学们授课,他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载,是中国教育学会会员、福建省特级教师,现任三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名誉会长。今天,他陪伴孩子们一同跨越这从个位到十位的重要人生阶段,耐心教导他们,10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在今后的日子里,要慢慢学会分担与感恩。
活动现场,福建省三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余生富老师为孩子们讲述了一段万寿岩石铺地面的故事,这堂别开生面的讲课,带领孩子们走近万寿岩、了解万寿岩,也希望小朋友们也能通过万寿岩这面镜子,看到远古人类的生活,在现场感受这段远古文明的故事。
快看,在场地的另一边,一群孩子们组成了考古小纵队,正开展着一场趣味横生的探秘行动,他们化身一个个小考古学家,开始了“挖掘”—“运送”—“修复”的系列拯救行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无疑是给他们传授了一堂别样的文物保护实践课。
3、感悟文化史,实现文化强国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也告诉了我们历史需要铭记,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守住初心;当然,民俗同样需要传承,闽王鼓、板凳龙、踩街等作为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本次活动上的完美亮相,早已不仅仅是从前“祈雨”、“祈福”等愿望。现如今,文化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真正助力国家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一次文化活动,同样代表着我们对历史的尊重之心、对文化的传承之心。
253人